memoir

Recordarás.
memoir

梦间戏游(下) - 我在微软亚研院的三年(10)

在前两篇文章反思过去三年自己是如何被社会毒打: * 梦海航志 - 我在微软亚研院的三年(0) [https://blog.zmy.io/3yrs-msra-0/] * 梦间戏游(上) - 我在微软亚研院的三年(1) [https://blog.zmy.io/3yrs-msra-1/] 之后,本篇是该系列的最后一部分,继续讲述如何在MSRA play hard。 抓鱼摸肉 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的两百多位正式员工只是微软十几万员工的很小一部分,但正因为人数少,大家基本都互相认识,俨然是一个幸福的小táo村huā寨yuán。和人类自农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各种聚居习俗类似,在MSRA也有各种约定俗成的仪式让大家团建和娱乐,例如:各个组每个季度的group morale(团建,音译“摸肉”),整个MSRA一年一度的New Year Party(新年趴)、FamilyFest(家庭日)和FY Kickoff(财年启动大会)等等。
13 min read
memoir

梦间戏游(上) - 我在微软亚研院的三年(1)

> 我想起那天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膝盖的不适伴随着内啡肽的舒缓——去年仲夏夜的追日长跑,就像时光的流逝,让一切痛苦都升华成了快乐。如今,一路狂奔迈入奔四年龄的我,也正好迎来了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三年工作纪念。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圈,2019年6月30日7:30PM作为一名年轻的员工,在微软的work-life balance基本是在work hard和play hard之间频繁地做load balancing切换。上周给大家分享了这三年work hard的体会——梦海航志 - 我在微软亚研院的三年(0) [https://blog.zmy.io/3yrs-msra-0/]。今天则分享一下如何通过和同事们一起play hard来不务正业 保持精力充沛,让身心得到放松并触发更多的灵感。 我为音狂 “床边的松紧琴,刻着近二十年的光阴;每当她响起,琥珀色的回忆缓缓淌出;汇成奔流的江河,永恒的此刻。” 三年前的一个夜晚,当我看完张玮玮的一席演讲《松紧琴》 [https://yixi.tv/speech/124]之后,不能自已,
10 min read
memoir

梦海航志 - 我在微软亚研院的三年(0)

入职微软亚洲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 Asia)已然三年,每次回到在12楼的工位,便仿若进入了带有时间凝滞魔法的结界:相较三年前,坐在这里的仍是那位少年,虽然周围的同事都换了面庞,而他也正步入而立之年;相较三年前,鼠标屏幕键盘仍是那一套,只是屏幕又多了一块、硬盘更紧张了一点;相较三年前,时光在这里沉淀——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每一缕奇思、每一曲狂想。 每年的最后一周,在工位上拍下的物种日历 😀 在MSRA这条船上的三年,我的经历远算不上一帆风顺,但正因此而充满了学习和成长的乐趣。这篇不算长的文章,便是一位MSRA水手的几页航海日志,分享给大家以作笑谈志趣。 扬帆起航(如何成为一名海盗水手) 在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做博士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做研究员,两份快乐交织在一起,人生充实而又满足——这就是2017大半年我的状态。 犹记得6月2日博士答辩的那一天,前一天晚上肝PPT基本没睡,然后整个早上被一桌的教授围着答辩,刨了几口午饭后,匆匆忙忙便赶到微软,和同事们一起去香山高尔夫球场倒腾了一下午,晚上整个MSRA在一起举行了一年一度的FamilyFest,深夜回到紫荆学
11 min read
memoir

μ: Never Stop TUNet

今天,3月20日,TUNet清华自动连网助手 [http://tunet.lab.mu]的Android和iOS新版正式发布[1]。这也是我[2] 今天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之一。请允许我特别感谢在过去几个月为了新版本日夜奋战的小伙伴们:张阳坤 [https://github.com/HubertZhang] 、胡皓宇 [https://github.com/HaoyuHu]、韦毅龙 [https://github.com/wyl8899]、孙景昶 [https://github.com/Sun-Jc]、陈光 [https://github.com/cgcgbcbc]、陆逸文 [https://github.com/mcfloundinho]、张浩然 [https://github.com/Mellonta] ;每一次和你们一起并肩奋斗,都能给我带来思维碰撞的快乐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3 min read
Lab μ: A Memoir From Α to Ω
memoir

Lab μ: A Memoir From Α to Ω

清华大学Lab μ [http://lab.mu]校园极客社,一个我投入了9年时光的梦想,一个我当做自己女儿的团队。Lab μ可以说是清华大学最成功的学生科创团队之一,例如从全国挑战杯金奖 [http://mathmu.github.io/] 、产品的几万清华用户,到从团队走出的形形色色牛逼/有趣的同学。这段伴随我大学青春的回忆和野望,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博士毕业,终会一点点随风而去。我想此时此刻邀请你坐下来,和我一起慢慢品赏,从α到ω的故事。 你是谁? 你是谁?可能有人会问我。我也曾经无数次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伴随着三俗的“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去向何处”。现在也快到而立之年了,回顾在Lab μ这么多年的创业维艰,不禁对一个TED talk [http://www.ted.com/talks/andrew_solomon_how_the_worst_moments_in_our_lives_
14 min read
七忆
memoir

七忆

年轻的时光常在高速运转或蒙头乱撞中度过。自从离开了七中来到清华,恍然已经5年过去了。而记忆中那一潭墨池的水,也被贮藏起来,随着时光缓缓发酵。直到偶尔回首,才在晃动的光影中浮起几朵温馨的气泡,带着几缕芬芳的片段,飘散在想象中那曦园的欢声笑语之中。 在成都,几所高中的学生之间总喜欢互相比较。大抵高手相逢都会这样,互相免不了一番切磋,同时又互相尊敬。不知道现在学生之间还会不会代代相传七中是“游乐场”的对比,或者继续一遍遍怀着青春的懵懂唱着《爱在西元前》。七中总有些独特的气质,不依存于某一位独特的人或某一件独特的事,却烙印在每一位走出来的学子身上。当大家互相之间问起时,便会感慨道:“怪不得,你是七中勒嗦。”(模拟四川话) 在清华,曾有一位来自四中(石室中学)的好朋友向我抱怨:每次一和清华教授们提起自己来自成都,教授都会问——哦,你是七中的?虽然只能算茶余饭后吐槽的冷笑话,但却是七中名声在外的真实反映。四川出“怪才”,也许用来特指七中的学子倒是挺恰当。 本科时有一次回七中,当时在布告栏中看到了像烹饪、各种二外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选修课程,不禁感慨没晚来几年,以致到了大学阶段才有机会学这些。不
5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