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 μ: A Memoir From Α to Ω
清华大学Lab μ校园极客社,一个我投入了9年时光的梦想,一个我当做自己女儿的团队。Lab μ可以说是清华大学最成功的学生科创团队之一,例如从全国挑战杯金奖、产品的几万清华用户,到从团队走出的形形色色牛逼/有趣的同学。这段伴随我大学青春的回忆和野望,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博士毕业,终会一点点随风而去。我想此时此刻邀请你坐下来,和我一起慢慢品赏,从α到ω的故事。
你是谁?
你是谁?可能有人会问我。我也曾经无数次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伴随着三俗的“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去向何处”。现在也快到而立之年了,回顾在Lab μ这么多年的创业维艰,不禁对一个TED talk中的话深有同感:“Forge meaning. Build identity. And then invite the world to share your joy.”Lab μ的同学们给我带来了太多的快乐和痛苦,已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身上,慢慢又被时间转化成了美好的回忆。而回到这篇回忆录的背景,片面地说,我是:
- 周梦宇,科学家、极客、艺术爱好者,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和交叉信息研究院学生;
- Lab μ的创始人,08年加入团队前身,10年到16年担任会长;
- 带领大家一起把一个个想法变成现实产品——TUNet自动连网助手、Tsinghua Now即刻清华、CaμsKit大型活动服务;
- 和同学们一起成长,带领团队进行了多次转型和架构调整,参与了各个产品的关键环节,比如构想设计、资源谈判、研究开发、宣传推广、用户交流、重构改进等等。
此时此刻,我是对整个Lab μ的发展了解最多最清晰、能告诉大家实际历史的人。因而在毕业之前抽空,对Lab μ进行回顾和展望,也算是对我大学青春时光的总结吧。
Lab μ 回忆录简介
惊讶,丑陋,琐屑,痛苦;友爱、无私、专注、疯狂… 在看完我接下来一篇篇回忆录之后,你可能会拥有所有这些感受——人类作为大脑最复杂的哺乳动物,其感情和做事方法,也都是最极端的。而无论你之前是否听说过我们Lab μ,无论你对团队和我的印象如何,希望我作为一名数据科学家、网络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能给你带来全新的视角和信息,来体验Lab μ创业维艰的故事和启示。可以借用Theodore Roosevelt的The Man in the Arena:
荣誉不属于那些批评家。也不是那些坐在一旁 对真正的做事者指指点点、品头论足的人。荣誉归于竞技场里的男人 他的面容 被尘土、鲜血和汗水所模糊。但当他站在竞技场内,至好他能获胜,至差他会失败。但是当他失败时,当他输掉时,他失败得如此的无所畏惧。
整个 Lab μ: A Memoir From Α to Ω 回忆录系列会延续Lab μ团队对希腊字母的偏好,每一篇回忆录以一个希腊字母为核心,大家可以跳到后面索引寻找每一篇文章的链接。接下来本文我会简要地描述Lab μ整个历史中的关键节点,同时列出我们目前三个主要项目及其核心贡献者(很抱歉我们一起做过的各种现在不再继续的项目就不在这篇序章描述了,之后的文章会讲述),期望你能从中发现认识的人 :D
Lab μ 简史
以下是《Lab μ简史》:
- 2007年,几位数理基科班的学长在阴暗的宿舍中,研究计算机代数系统的理论后,决定一起来实现一个开源的maTHμ计算机代数系统。
- 2009年,我们的maTHμ计算机代数系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年底,我们团队的v1.0版本,清华大学maTHμ研究协会成立了。
- 10年到12年,我们在计算机代数系统上进行了各种探索:继续研发系统;出版和翻译专著;参与创业比赛;和才成立没多久的阿里云合作项目…
- 12年我们开始尝试转型,期望能吸引更多的校园用户,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如maTHμ网页版、Caμs校园数据开放平台。
- 13年团队v2.0发布,改名为“Lab μ 哞!实验室”,昵称“喵!实验室”,我们继续探索如何简化校园学习生活,推出了Lab μ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TUNet自动连网助手[1]的Android版。
- 13-14年我们在一系列产品(比如edX mobile、清华树洞、Caμs校园开放平台等)的研发中积累了更多经验,为接下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譬如和学校沟通,获取各种API和权限等)。
- 15年团队v3.0发布,改名为“Lab μ 校园极客社”。我们推出了TUNet自动连网助手的iOS版本,之前的一个想法,Tsinghua Now即刻清华[2],也发布了Android版应用。
- 16年我们先推出了设想中的CaμsKit大型活动服务[3],稍后Tsinghua Now的iOS版本也发布了。
- 未完,待续。
Lab μ 主要项目 & 贡献者
下面会介绍团队目前主打的三个产品:TUNet自动连网助手、Tsinghua Now即刻清华、CaμsKit大型活动服务。请允许我特别感谢对Lab μ团队发展做出难以磨灭贡献的几百近千位小伙伴们,由于篇幅限制,此序章只列出3个产品各自最突出的6位同学,并写明他们不分先后的贡献[4]。期待未来这三个产品的贡献列表上的名单能不断翻新。
TUNet自动连网助手
清华校园网工具应用,帮助师生在Android和iOS上自动登录校园网,以及管理和保护校园网账号。吸引了超过20,000清华用户安装使用。
主要贡献者:
- 周梦宇:主导了整个项目的开发,设计了界面和用户交互,贡献了868个commits(192,951行代码),负责了主要的市场推广和用户沟通。
- 张阳坤:主导了iOS版本的开发,贡献了530个commits(123,200行代码)。
- 陈光:带领/参与了新Android版本的服务的改进和重构,贡献了383个commits(58,047行代码)。
- 宋浩:TUNet自动连网助手想法提出者,参与了初版Android和iOS的开发,贡献了287个commits(68,233行代码)。
- 方燠:主导了TUNet Desktop的开发,贡献了155个commits(14,498行代码)。
- 张艺莹:负责TUNet的宣传推广(如文案、海报的构思和制作等),吸引了大量用户安装。
Tsinghua Now即刻清华
清华校园生活智能助手,将网络学堂、课程表等处的信息通过卡片流展示给用户,并提供了GPA计算器、自习室座位查询等插件。
主要贡献者:
- 陈光:主导了Android版本的开发,带领了整个项目的开发,确定了框架的选型,贡献了326个commits(28,801行代码)。
- 张阳坤:主导了iOS版本的开发,参与了界面的制作和插件等重要功能,贡献了319个commits(262,321行代码)。
- 周梦宇:带领和参与了整个项目的开发,贡献了313个commits(60,012行代码),参与了用户交互设计和主要的市场推广/用户沟通。产品想法的提出者之一[5]。
- 胡皓宇:主要负责了TUNet Android的插件开发和第三方服务集成,贡献了203个commits(23,503行代码)。
- 张浩然:iOS版本的主要贡献者,贡献了65个commits(56,045行代码)。
- 李金铭[6]:iOS版本界面的设计负责人,如主界面卡片等的UI设计。
CaμsKit大型活动服务
为校园大型活动(如学生节)提供的整套信息化服务。包括企业级WiFi部署、微信墙、抽奖页和弹幕系统。已在约30个大型活动上被使用。
主要贡献者:
- 庄天翼:负责微信墙的主要开发,贡献了263个commits(9,894行代码)。
- 何钦尧:产品想法的提出者之一,参与了微信墙开发,企业级WiFi部署和配置,以及市场谈判,贡献了50个commits(8,020行代码)。
- 赖晗:负责了市场谈判,和各个活动主办方进行大量的沟通协调,并参与了社团技术人员的组织。
- 孙翔宇:参与和负责了大部分CaμsKit的现场部署和管理。
- 朱书聪:弹幕系统的主要开发者,贡献了34个commits(2,142行代码)。
- 周梦宇:主要参与企业级WiFi的部署,负责和学校网络中心、Netman实验室进行沟通借用设备。产品想法的提出者之一[7]。
回忆录索引
预计会有10+篇文章,还在撰写中,已完成的文章将可以点击。
- Lab μ: A Memoir From Α to Ω
- α: Big Bang
- μ: Never Stop TUNet
- η: It's Right for Tsinghua Now
- κ: Caμs the Legacy Kit
- λ: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from Lab μ
- χ: Product Management at Lab μ
- τ: The Experience of Design in Lab μ
- δ: Scaling and People Management in Lab μ
- γ: Marketing in Lab μ
- ε: 沉思录
- ρ: Towards a More Intelligent Campus
- π: Lab μ 文化趣谈
- ω: The Triumph and Turmoil of Lab μ
序章结语
欢迎团队的新老成员们找我闲聊提供素材,我非常想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多视角的全景图。如果回忆录中有缺失或者错误,请随时联系我,人类的大脑不是磁带/硬盘,其会对记忆进行各种修饰和添删,我如果也犯了这种问题请谅解并指出。
还没有出现在回忆录中的Lab μ的朋友们请不要着急,后面的文章我会尽力回顾起和你们并肩奋斗的点点滴滴,包括大家对团队非产品部分的各种贡献。请不要犹豫,通过各种方式随时找我聊天,非常期待和你一起温顾我们共同的回忆 :D
最后送上一曲《平凡之路》,非常能表达我的内心BGM(Youtube请自备爬梯)。
徘徊着的 在路上的
你要走吗 via via
易碎的 骄傲着
那也曾是我的模样
沸腾着的 不安着的
你要去哪 via via
谜一样的 沉默着的
故事你真的在听吗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当你仍然 还在幻想
你的明天 via via
她会好吗 还是更烂
对我而言是另一天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只想永远地离开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
想挣扎无法自拔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绝望着 也渴望着 也哭也笑平凡着
就走吧 不论去哪
就算你被给过什么
就走吧 不论去哪
就算你被夺走什么
就走吧 不论去哪
就算你会错过什么
就走吧 不论去哪
就算你会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只想永远地离开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
想挣扎无法自拔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绝望着 也渴望着 也哭也笑平凡着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
从来没得到答案
我不过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冥冥中这是我 唯一要走的路啊
时间无言 如此这般
明天已在 hia hia
风吹过的 路依然远
你的故事讲到了哪
TUNet功能主要是校园网自动登录和账户管理 ↩︎
Tsinghua Now参考Google Now的卡片流形式,展示校园关键信息,提供诸如课表、自习室查询等插件 ↩︎
CaμsKit提供企业级WiFi部署和微信墙等服务 ↩︎
贡献其实是个很难衡量的事情,抱歉我学识浅陋没法有非常好的估计方法来选取谁应该放在序章里,选择的时候非常痛苦。比如我会参考Github代码仓库中的commits数量和代码行数(计算的是添加行数之和),估计的投入时间和资源(另外包括设计、宣传推广、谈判、组织等,会按照约1个小时等价物≈1个commit),对想法的贡献和构思(约1个主要feature≈10个commits)。估算时间为2017年3月13日。如果你对我的贡献排名有什么更多的信息提供,欢迎随时联系我。之后的文章还会提到更多的同学,如果你想在其中被提及,欢迎来找我一起回忆过往。 ↩︎
记忆中最初的想法应该是岳大禹发起的,之前的Caμs开放平台也提供了非常多灵感。 ↩︎
本文的产品卡片由团队目前的设计部部长李金铭制作,非常感谢她在我们团队产品设计、宣传推广和文化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
记忆中最初是在一次期末总结会上零散的想法,比如发现校园很多活动工具大家在重复低效制作。15年底来自计算机系Netman实验室的隋楷心和我交流WiFi部署的想法时,我觉得可以推进,就和Web组、市场组一起做了起来。 ↩︎